电话: 010--84661166(编辑部) 中国就业网首页
典型案例

克服自卑,适应职场

案例背景:

小云(化名),25岁,2010年上海电机学院本科毕业,英语六级、德语专四水平,毕业后顺利找到一家大型企业人事助理的工作岗位。但在试用期间工作不顺,多次受到领导的指责,于是辞职。此后近两年的时间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

案例回放:

小云到我们职介所寻求帮助的时候已经失业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她也成功找到过几份工作,但她总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而没有稳定就业,打零工似的求职过程使她对自己未来的求职方向越来越感到迷茫、待人处事越来越无措,一到面试就头脑一片空白。在深入交流后,指导员发现有三点直接导致了她较严重的自卑情结。1)父母评价不高。2)哥哥姐姐比较优秀,经常被比较。3)人事助理的工作因试用期间表现糟糕而被迫提前离职。

于是指导员尝试用启发式的问题使她能发现自己思维当中的矛盾点,提高她的自信心。随后在建立一定自信心的基础上,指导员对她进行了面试指导和职场适应指导。后续针对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在面试结束后,及时与单位人事进行了沟通,具体了解她面试的过程,总结面试失败的经验并传达给她。同时,小云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家庭因素,指导员也找机会与小云的母亲进行了单独的沟通。最终,小云如愿走上了工作岗位。

案例难点:

一、强烈的自卑情结导致面试紧张。小云性格内向,再加上自卑情结严重,面试任何工作都感到没有把握,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她面试紧张,一到面试头脑就一片空白,本来应该展现出来的优势也无法如预期般展开。此外,小云面试经验少,缺乏一定的面试技巧,单位人事一问过去的工作经历就自报短处也直接导致了她的落选。

二、缺乏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于任何工作,小云总能找到自己无法胜任的理由,甚至举例证明自己的“缺乏能力”。比如谈到人力资源工作,小云认为自己性格不外向,很难让别人喜欢她。于是在层层自我否定下,小云固步自封,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找不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了。指导员通过进一步沟通发现小云的父母经常给予她过低的评价是导致她缺乏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的主因。

三、缺乏职场适应能力。小云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刚进入单位在试用期内就经常被领导责骂,因此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其实这正是因为她缺乏职场适应能力,其实每个学生在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都会有一段不适应的过渡过程,但小云过份拘泥于这段过程的痛苦和负面认知,却没有因为经历痛苦而实现自我发展的蜕变。最终这段工作经历成为了她的梦魇。

指导建议:

一、建立和谐咨访关系,深入了解个人。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职业指导师一定要耐心地与求职者交流沟通,不能浮于表面而要从深处挖掘原因。从表面看来,小云的自卑情结源自于她第一段工作经验的失败。但在深入了解小云的家庭情况后发现,其实引起小云自卑的最主要因素是因为父母的低评价和自幼就经常被拿来与优秀的哥哥姐姐作比较这两个因素。

二、帮助来访者寻找优势,走出自卑,提升自信。指导过程中要引导她发现自己想法中的矛盾点。比如小云觉得自己不胜任当年的人事助理工作,因此不胜任所有行政文员岗位,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应当让小云知道现在的大学教育内容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距,大学生只是人才的坯子,要锻炼成才,还需要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造,在刚进入职场时出现一些不适应和工作小失误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此外,当年的工作最后是小云提出辞职的,可见领导虽然责备比较多但并不像小云所想象的那样对小云的工作能力存在质疑,更多的是希望小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通过虚心学习尽快提升工作能力。在消除小云顾虑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帮助小云寻找优势,提升自信心。在沟通中,指导员指出小云说话条理很清楚,语言富有感情,会两门外语,具备语言优势,还写有一手好字。这些都是小云的求职优势,极大的提升了她的自信。

三、探讨角色转换,提升职场适应力。其实仔细分析小云的第一段工作经历,失败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云缺乏职场适应能力,没有顺利从学生角色转换为职业角色。所以指导员先是剖析了小云在角色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其次针对职场中常见的问题处理进行指导,最后对她进行了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建议小云大胆展示自己的优势,如条理清晰的沟通能力和语言特长,避免给人留下“害羞”、“胆怯”的不良印象。同时一定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

四、将家庭纳入指导范畴内。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期待,他们总觉得经常说孩子的优点会让孩子骄傲自满,多说孩子的缺点能促使孩子更好地发展,其实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如小云这样敏感内向的女孩子,过多的比较和过低的评价都会导致她的自卑情绪。因此在指导结束后,指导员特意与小云的母亲私下进行了电话沟通,先是拉家常让她宣泄一下由于女儿长期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随后通过指导员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一些社会心理现象的描述使她了解到互尊互信的亲子关系对于女儿的职业发展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指导过程中,指导员要深入了解求职者的全面情况,通过耐心地沟通,从源头上找出其困扰的根源,并帮助求职者走出困扰,提高职业指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