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10--84661166(编辑部) 中国就业网首页
典型案例

跳槽的“真相”

案例背景:

吴平(化名),男性,26岁,上海某职校旅游日语专业毕业。毕业后,经亲戚介绍到一家研究所IT部门工作,至今已有2年时间。年初单位体检,发现身体状况不佳,他怀疑与研究所研究硅片有关,想换工作,四处求职无果,来到职介所寻求帮助。

案例回放:

与吴平初步沟通后,指导员发现了一个疑点:他反复强调因为身体原因想跳槽,却迟迟未将原因告诉父母。因此,剥茧抽丝,通过共情和追问,才发现吴平真正跳槽的原因:与新来的组长不合,不得不考虑跳槽。

发现了问题,指导员避其锋芒,根据吴平需求,与他一起探讨求职失败的原因。经过引导和分析,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学历低,缺乏专业背景;二是2年工作经验并不足以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吴平也意识到自己需要继续深造和积累经验,提升求职优势,留在单位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将吴平的认知充分调整后,指导员开始寻找问题的症结。原来,新组长上任前,领导曾暗示吴平也可努力争取。因此,他总认为这个位置是自己的,新组长占去后,心态失衡,产生憎恨,经常与组长发生冲突,难以继续相处。

指导员从心理学角度为吴平分析了这种心态的成因,以及调适方法。指导员给吴平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他回去细心观察对方,将所看到的优点记下来,并约定一个月后再面谈。

一个月后,吴平致电指导员,表示感谢。他认为已经没有必要继续指导了,通过细心观察,他确实发现了对方比他优秀的地方,值得好好学习,心态已逐渐转好,不再准备跳槽。

案例难点:

难点一:来访者对真正问题抱回避的态度,这为指导开展增加了难度。吴平的体检报告确实出了问题,但岗位并非特殊工种,又不与化学物质直接接触,这些都提示了指导员:健康欠佳未必与工作环境有关。跳槽理由正当,却不愿面对父母,指导员意识到,健康状况可能并非跳槽直接诱因,他究竟在回避什么?抱着疑问去挖掘,指导得以顺利完成。

难点二:来访者跳槽决心坚定,想改变他的想法有难度。若指导员先采取劝说的方式,建议他积极适应岗位,相信吴平很难接受。因此,从满足对方的愿望着手,和他一起分析目前自身状况、求职形势,让他自己在跳与不跳之间做选择,再对他心理调适,才取得不错的效果。

指导建议:

1、自己做决定才有适应的动力。吴平所反映的是一个职场适应问题。适应职场就必须改变自己,这样的改变需要充足的动力。因此,让来访者自己做选择很重要。当吴平自己选择不跳槽,实际也激发了他调整自身心态的积极动力,以致于对后期心理疏导,接受度自然增高了。

2、改变自己,调整心态。与上司相处是门艺术,自身心态失衡的情况下,分寸更难把握。在克制不住内心对人的厌恶而要发生冲动行为时,想一想,我们尊重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位置;想一想,如果不给对方起码的尊重,又何谈对方对自己的公平对待?因嫉妒而心生厌恶,实际上即便再换一个组长,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发生。吴平在有言语攻击或行为反抗新组长冲动的时候,应多考虑后果,尽快离开冲动场景,合理释放情绪;应想到面对的是领导位置而不是这个人,可以适当缓解内心冲动。转变心态,积极适应,才是建立和谐职场关系的良方。

3、保持持续跟踪。吴平的职场适应的心理问题并不复杂,而且他头脑清晰,一次点拨基本就可以达到效果。但职场适应需要时间,因此,指导员还是给他布置了小任务。这种持续和跟踪是为了:一、让来访者意识到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理力量增强;二、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强迫”来访者自我调整的过程;三、完成任务有成就感,激发来访者更多的积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