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沟通交流 公益性岗位 跟踪指导
案例背景:
失业人员李女士,今年45岁,大专学历,计算机二级证书,性格外向,失业前在市属一家国有电器制造公司做产品质量部门主管,因企业破产而失业。其爱人收入也不是很高,家有老人需要照顾,为减轻家庭负担,她本人希望能找一个工作。
就业愿望:本人想找一份上班时间正常的工作,离家近点,工资2000元以上,能够缴纳社会保险即可。
就业优势:有学历和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对薪酬待遇要求不高。
就业局限:年龄较大,要求正常班,不能适应夜班,要求工作单位要离家近。
案例分析:
该失业人员个人条件较好,有学历,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但因要照顾家庭,况且年龄较大,不能适应夜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就业的自信心有所降低。同时,单位对招用大龄失业人员的需求偏少,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指导思路:对于李女士这样的失业人员,在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市场供需状况的同时,建议她转变就业观念,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实现社区内就业,上正常班离家近也可以照顾家人。
具体措施:
1、通过与本人深入沟通交流,明确本人在就业中的优劣势,帮助树立就业信心,规划择业方向。
2、介绍本地域的就业形势,帮助其理性对待就业。
3、提供近期招聘信息,积极指导其市场就业。有针对性的提供社区单位就业岗位,供其参考选择。
4、公益性岗位就业介绍。针对其实际情况,介绍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帮助其了解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优势,解决实现就近上班的愿望。
5、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上岗后的指导,促进其实现稳定就业。
结果:李女士对社会公益性岗位有了认识,经过多次了解此项工作后,她选择了社会公益性岗位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案例点评:
李女士属于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负担重,无其他特殊技能。本案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完整的指导。一是提供详细、具体的就业帮助;二是通过岗位介绍,帮助求职者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帮助进行职业设计,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做到了“量体裁衣”,帮助对方实现了再就业。(凌卓 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