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基本信息:张明(化名),籍贯北京,55岁,大专,具备20年以上包装机生产、销售经验。2014年底,由于所在单位包装机项目取消,从该单位离开。之前收入较高,送女儿出国留学,近期女儿即将归国,张明不想以失业在家的身份迎接,所以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
求职意愿:销售、行政办公人员、街道公益性岗位
优势:工作经验丰富,尤其是销售方面,善于交谈
局限性:年龄较大,择业方向不明确,求职急切
分析:从与张明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他是一位出色的业务人员,拓展客户、打单子、带团队的能力样样具备,但离职后的求职之路并不平坦。面试过销售类的,因为不是包装行业,自己打了退堂鼓。还面试过保险业的,被刷了下来。现在很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觉得这样女儿才不会看不起他,嘴上总说着“我干什么都行”,只要能尽快上岗就行。随着指导的深入,张明显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心急,急于向即将归国的女儿展现出他这个做父亲的并没有“倒下”;二是“表里不一”,嘴上说“什么都行”,但在指导师与其探讨岗位可能性时,他总是眼神闪躲、委婉拒绝;三是“好汉总提当年勇”,在谈到未来时他是困惑的、要面子的,但谈到以前工作时,他是兴奋的,甚至有些亢奋。这些特点交织在一起,给指导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指导师需要循序渐进,帮助他调整心态尤为重要。
工作思路:
1、了解张明真正的求职意向及求职经历。
2、探究张明意向岗位的选择理由,寻找到他认为的最佳选择,进行针对性指导。
3、充分了解张明的张作经历。他对于自身过去异常自信,求职却屡遭失败,这让我们意识到这份自信如果处理不当,一定会在求职中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4、处理张明因女儿即将归国的急切情绪,因为这方面情绪会使他判断力更加感性化,不利于指导的深入和岗位匹配。
5、帮助张明对工作经历进行归纳,找亮点,而不是平铺直叙,“歌功颂德”。
6、针对性的推荐工作岗位。
7、建立职业指导档案,随时提供跟踪服务。
措施:
1、通过指导,发现张明对于岗位的要求并不像其所说“什么都行”,其一他并不是什么都能干;其二,因为过去的工作经历,引导他在接受新的岗位时需要有“面子”。所以,指导师要在肯定他过去成就的同时,还要指导他“撕掉”面子。这里需要指导师采用“立即性技术”,使张明不再过分的沉溺过去,但要把握指导力度,随时观察对方,避免出现相持或对峙的情况。
2、针对张明因女儿而产生的情绪和急切心理,指导师应给予理解。张明失业前后的心态变化绝不能忽视,这种变化的确需要张明与其女儿有一个接受现实的过程。在这里,需要指导师帮助当事人疏解情绪,运用“情感反应”的指导技术,让他认识到指导师对他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有助于指导的顺利进行。同时,指导师需要让他认识到,现在的境况只是暂时的,也并不能磨灭他对女儿的付出。只有帮助他过了心理这关,有了积极正面的心态,才能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3、张明对于过去的工作成就一直表现出自信满满的状态,正应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对于过去的沉溺以及对以前种种成就的叙述,往往在面试人员看来,多了些夸夸其谈的形象,而少了些脚踏实地的感觉。作为指导师,需要帮助张明对过去经历再次梳理,找到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内容,精炼语言,为求职面试打好腹稿,鼓励他向前看。
4、对张明的岗位推荐工作可以选择两条道路。第一条是仍然做销售工作,但不能仅局限在包装行业,相信在帮助他重识自我后,自信心是可以找回的,毕竟业务工作有所相通,;第二条是街道公益性组织,张明善于沟通的优势也可得以体现。
5、做好职业指导建档、岗位推荐与跟踪服务。
结果:张明对指导师的工作表示感谢,意识到自己总活在过去而对未来产生恐惧是对自己及家人的不负责,是指导师点醒了他。对于女儿,他表示自己还年轻,只要现在开始认真找工作、干工作,只会为女儿树立更好的榜样,这才是最有面子的。
点评: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当事人往往被各种情绪以及境况所包围,凭借个人无法找到出口,甚至绝望。这时需要指导师耐心的抽丝剥茧,帮助被指导对象整理情境,梳理情绪,划分紧急重要事项。案例中的张明就是一个鲜活的典型,有成就,但又被成就束缚,对未来排斥,前后束缚、裹足不前。在这里,指导师从他的求职经历入手,层层分析,让其认识到过去的成就可以转化成他强大的内心,宝贵的经验,而不是浮夸于表面的谈资,并帮助他脚踏实地的寻找适合岗位。另外,值得肯定的是指导师对于张明的情感处理,可以想象,如果把他对于女儿的情绪搁置不管,将会对指导以及岗位推荐带来偏差。(李华雯 北京市东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