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临沭柳编
1400多年前,勤劳的临沭人民就用柳条编织日常生活用具,如筐篓、簸箕、箢子、柳条箱子等。在临沭柳编的发源地青云镇柳庄村,当地人用柳条制作各式编织品的习俗流传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临沭柳编发展迅猛,逐渐发展成为当地规模宏大的支柱产业。在临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把锥子一把剪,马扎一坐搞柳编,不用出力不晒脸,足不出户就挣钱。”而如今,沭兴工匠劳务品牌以临沭柳编特色产业为主题,贯穿岗前培训、劳务服务、柳编赛事、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全过程。
走在临沭大地上,随处可见人们为柳编而忙碌的身影。乡间道路上,大大小小的运输车在运送着柳编产品,大街小巷里,劈柳截柳的画面十分寻常;宅院门口晾晒着柳编小筐,沿街房内三五成群的编织女工一边编织、一边谈笑……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鼎盛时期,沭兴工匠拥有10万人的编织大军。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沭兴工匠的人力投入有所减少,但创造的价值却在不断攀升。
临沭柳编不但创造了财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造就了成千上万个技术精湛、艺术高超的能工巧匠、柳编艺人。这其中,年届古稀之年仍活跃在柳编行业的沭兴工匠劳务品牌领军人才杨进邦,就为临沭柳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间俗语有言:“能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杨进邦可没有这样的思想,对他来说,传承柳编技艺、传播柳编文化,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从2012年至今,杨进邦不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经常走乡镇、进社区、串农户,传授柳编技艺、弘扬柳编文化。怀有大爱之心的他,先后教授数百名妇女、残疾人、留守老人柳编技艺,使他们在掌握了柳编基本编织技术后,不出家门就能挣钱养家。同时,他还经常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传授柳编技艺,临沂大学、临沭青云中学、临沭第一实验小学等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杨进邦还带着柳编技艺走出国门,让外国友人也领略到了临沭柳编的魅力。自2012年以来,他先后走进新加坡、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用高超的技艺,为临沭柳编赢得了更多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