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大县,常年转移就业农民工40余万人,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务工人员超过19万人。泸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五个抓手”力促泸县建筑特色劳务品牌培育,扶持鼓励发展“建筑总部经济”。2013年泸县注册了“泸建工”特色劳务品牌商标,2016年“泸建工”获评泸州市知名商标,2018年获评中国西部地区首个“中国建筑之乡”。2023年,“泸建工”参加四川省第二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认定,形象代言人张勇先进事迹全国展播。
一、以政策扶持为抓手,激活建筑劳务发展新动能
一是坚持把建筑劳务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加以培育扶持,出台《泸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关于促进泸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扶持政策。
二是组建农民工服务中心、建筑产业服务中心,共同负责建筑劳务管理服务和培育发展,不断扩大和稳定建筑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三是明确“建筑总部+乡村振兴及再就业产业基地+建筑教育实训基地+原材料生产与物流供应基地”的“一总部三基地”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建筑总部经济”,开启建筑劳务转型发展新局面,激活新动能。2013年至今,泸县共兑现建筑业各类扶持奖励资金4681万元。
二、以品牌培育为抓手,突出建筑劳务发展新导向
一是牢固树立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理念,注册“泸建工”商标品牌,坚持“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促就业”工作思路,明确一批品牌培育基地,推荐品牌形象代言人参加全国展播,申报创建“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
二是紧盯市场需求,深入开展“泸建工”特色劳务品牌培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宣传推广活动,全免费开展“泸建工”再技能化劳务品牌培训,组织重点企业到培训学校举办“职等你来”双选会,实现品牌培训与求职招聘无缝对接,全力保障有就业需求的人员“结业即就业”。
三是深挖建筑劳务经纪人、就业创业典型事迹,依托泸县融媒体优势资源,广泛宣传“泸建工”,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以就业协作为抓手,拓宽建筑劳务发展新天地
一是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东西部以及境外建筑劳务协作。
二是广泛收集建筑劳务用工信息,与中建国际、中国电建、中铁集团、中国华西、十九冶建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云南城宏房地产有限公司、北京华程俊业投资有限公司、四川泸建工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关系,拓宽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推进建筑劳务走出国门,拓展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建筑劳务可持续倍增。2022年,泸县建筑劳务收入突破150亿元,较1996年5.34亿元增长了28倍。
四、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培育建筑劳务发展新潜力
一是充分发挥中国西部工匠城建筑工匠实训基地、“泸建工”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基地泸县建校建筑劳务培训主阵地功能,引进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培训资源,健全劳务品牌培训体制机制,开展劳务输出岗前培训、输出中继续教育培训和返乡后再技能化提升培训,不断提升建筑劳务人才对市场的匹配度和竞争力。
二是依托泸县住建局优势资源,组织专家团队送培训、送评审进企业、进工地,先后到深圳、西安、长沙、昆明、攀枝花、甘孜州等地开展送培服务1508人次、送评审服务1799人次。
三是进一步健全建筑劳务人才多元化评价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培训、自主评价,免费开展建筑劳务品牌培训及一线安全知识培训。目前,泸县建筑劳务持证人员超6万人,其中建造师3000余人,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9000余人,建设岗位管理人员7000余人。
五、以法律服务为抓手,做靓建筑劳务发展新篇章
一是全面推行建筑企业实名制用工管理,把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作为县域内重大工程项目开工的前置条件。建立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总承包企业直接发放工资,实时动态掌握施工现场用工管理及工资发放情况,将拖欠民工工资的企业、项目和个人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
二是成立泸县建筑法律服务中心,进驻泸县建筑总部,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与维权服务,向社会公开劳动保障维权投诉电话,落实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畅通民工维权渠道,切实维护民工合法权益。
三是组织法律专家进企业、进工地开展维权咨询与法律援助,跟进异地维权咨询服务。2018年以来,泸县共受理欠薪案件747件,涉及民工1.9万人,挽回劳务经纪损失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