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 松阳茶师浙江
    近年来,松阳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深入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战略,有力地推进了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已真正成为松阳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松阳茶叶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松阳茶师”这个特色劳务品牌的名气也随之变大,不少省市的茶农和企业老板纷纷到松阳请师傅,不少的“松阳茶…展开 >

    近年来,松阳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深入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战略,有力地推进了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已真正成为松阳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松阳茶叶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松阳茶师”这个特色劳务品牌的名气也随之变大,不少省市的茶农和企业老板纷纷到松阳请师傅,不少的“松阳茶师”也凭借着一技之长走出去创业,“松阳茶师”成为一张劳务输出的金名片。

    一、 品牌特点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松阳县高度重视培养茶叶人才和机制创新。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育,打造“松阳茶师”劳务品牌,定期开展“种茶状元”“采茶状元”“制茶状元”评比活动,有效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十余年来,松阳结合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茶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在输出一批批适用人才的同时,成功打造了“松阳茶师”这一劳务品牌,涵盖产业种植能手、加工技师、检验员、茶艺工、茶叶销售员等等。

    二、 输出规模

    松阳县是茶产业种植、生产和销售大县,茶叶种植覆盖全县19个乡镇(街道)401个村。从各乡镇(街道)输出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新兴镇、古市镇、望松街道、赤寿乡、樟溪乡、斋坛乡、竹源乡等茶叶种植大镇(乡)。目前,“松阳茶师”足迹遍布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7个绿茶主产地,总数超6000人。通过宣传推介松阳茶种植、加工技术和销售之道,在带动这些省市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松阳茶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 技能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自2005年开始,我县围绕着茶产业开展农民培训和专业人才培训,涵盖茶叶种植能手、加工技师、检验员、评茶员、茶艺师、茶叶营销员、茶乡导游等,通过培训推动就业创业,并逐步形成了“松阳茶师”培训品牌。2014年制定了《关于打响“松阳茶师”品牌 培育松阳茶产业人才的实施意见》,2015年提出“松阳茶师”百千万工程,到2020年,培养高级、中级和初级“松阳茶师”100名、1000 名和 10000 名,形成“松阳茶师”农村实用人才的梯队结构。从目前输出的人员来看,持有初级、中级、高级相关证书的人员占一半以上。此外,这些人员通过经验传授、讲座等形式将技术传递给当地的种植农户,如茶叶种植能手李关俊、刘晓高每年都受邀到省内的磐安、武义和江西、四川等地开办技术讲座和培训班。又如古市镇上河村的魏碧华就成功研制出单口锅全自动智能扁形茶炒制机等茶叶加工机械,还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原来手工炒制一锅茶起码需要半个多小时,如今只需要短短8分钟。

    四、 社会效益

    松阳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茶产业成为繁荣一方经济和富裕一方百姓的农业支柱产业。全县农业产值三分之一来自茶叶,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茶叶,全县人口三分之一从事茶叶。

    松阳茶师在外输出技术,使得贵州、云南、江西等地的茶叶加工水平大幅提高,拉近了松阳与外地茶在外观上的差距,在市场上形成了竞争,也解决了本地茶产业的一些瓶颈。越来越多的松阳人走出去,到全国各地生产茶叶,销售茶叶。接别人的地,种植加工松阳茶,发展“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茶叶总部经济,这是松阳茶产业突破土地和人力资源瓶颈的重要机遇。目前,松阳茶师在湖北、四川、云南等8个茶叶主产地建立了3万亩茶叶基地。在外生产、回乡销售,背靠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浙南茶叶市场,松阳总部经济初露端倪。据不完全统计,外出茶师回乡销售的茶叶约占该市场销售额的四成。

    五、 表彰奖励

    松阳县已确立了浙江茶乡、中国茶叶主要集散中心的地位,迈入全国产茶重点县之列,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和“浙江省茶叶强县”;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松阳茶业产业链成功晋级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以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的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被评为省级标杆性农业综合区;“松阳茶产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

    六、 品牌保护

    松阳县重视“松阳茶师”这一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多措并举加强品牌保护。一是出台文件,建立相关制度。专门制定《关于打响“松阳茶师”品牌培养松阳茶产业人才的实施意见》《松阳县“松阳茶师”职业资格评审办法(试行)》,实施“松阳茶师”百千万工程,相关单位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松阳茶师”品牌的保护。二是强化培训,加强“松阳茶师”队伍培养。努力建立涵盖省、县、乡三级的培训教师队伍,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抓好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编制本土培训教材,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基地实践、观摩学习、技能比武、赴外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的吸引力。三是借力各类活动,激发“松阳茶师”品牌活力。通过中国茶商大会、“茶王大赛”、松阳银猴茶叶节、茶艺大赛等活动,让一批“松阳茶师”脱颖而出,增强品牌影响力。

    七、 发展规划

    未来,将继续倾力打造“松阳茶师”劳务品牌,积极构筑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符合产业发展需要、迎合城乡劳动者培训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松阳茶师”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继续执行《松阳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和《松阳县茶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2014年—2020年)》《松阳县茶叶种植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将“松阳茶师”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促进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应,振兴乡村发展。


    收起 >
  • 缙云烧饼师傅浙江
    “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这一独特而又科学的传统烤制技艺造就了“中华名小吃”——缙云烧饼。缙云烧饼亦称“桶饼”,久负盛名,历史悠久,是缙云县民间传统小吃之一,也是深刻印记在缙云人舌尖记忆上的一道美食。它的产生历史悠久,流传在轩辕黄帝炼丹的传说里,记录在街头巷尾的拐角处,刻记在老板姓朴实的印象中。时至今天,原来仅仅植根于民间的缙云烧饼,登上了高雅的…展开 >

    “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这一独特而又科学的传统烤制技艺造就了“中华名小吃”——缙云烧饼。缙云烧饼亦称“桶饼”,久负盛名,历史悠久,是缙云县民间传统小吃之一,也是深刻印记在缙云人舌尖记忆上的一道美食。它的产生历史悠久,流传在轩辕黄帝炼丹的传说里,记录在街头巷尾的拐角处,刻记在老板姓朴实的印象中。时至今天,原来仅仅植根于民间的缙云烧饼,登上了高雅的音乐文学殿堂。当“小虎”卢晓武用缙云方言自编自唱“缙云烧饼歌”在网络和缙云的大街小巷的广为流传时,缙云籍作家吴越先生著的《括苍山恩仇记》中把缙云烧饼的风土人情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了世人,使缙云烧饼的名声更加广为传扬。

    近几年,缙云县重新起炉,深入探寻缙云人对烧饼所蕴藏的情怀,给烧饼注入“新血液”。缙云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扶持“缙云烧饼”产业作为一个富民工程来抓,大力推进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同时,积极组织“缙云烧饼师傅”培训和提升“缙云烧饼”师傅们的职业技能,鼓励引导缙云烧饼师傅自主创业,做大做强“缙云烧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成功打造成为缙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一、 品牌特点

    一个正宗的缙云烧饼,用料都以“土”为特色,选用缙云农家土麦面、新鲜土猪肉、专用麦芽糖熬制的糖油,烧烤的炭,也是选用窑烧而成的“白炭”。至于菜干的选用,则更为考究,缙云烧饼是专选用醇香营养的九头芥特制菜干。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用平底铁锅烙烧饼,缙云烧饼用的是缙云人自创、特有的“烧饼桶”。相传缙云烧饼的制作技艺,还是受轩辕黄帝炼丹启发。传说,轩辕黄帝当年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非常专注,饿了就抓一块面团贴在丹炉壁上烤着吃。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当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黄帝的丹炉,制造陶炉,烧烤面团食用。传至近日,这种在陶制炉膛内贴上饼坯,以炭火烧烤成熟饼的制作技艺,几乎是缙云人的特有传统技艺。

    二、 品牌建设与技能水平

    为了做好缙云烧饼的品牌建设,缙云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对缙云烧饼开展“六统一”和“两集中”工作(即统一培训内容、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制作工艺、统一经营标准、统一门店标准、统一原料标准、集中宣传营销、集中挖掘文化)。

    缙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品牌服务和培训职责,全力推进“缙云烧饼”行业建设。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配合政府开展“缙云烧饼师傅”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了烧饼师傅培训信息库。二是积极开展“烧饼师傅”培训班。通过缙云电大、壶镇欣盛科技等培训学校和机构,举办“缙云烧饼师傅”培训班,打造了一批制作技能过硬、吸引力大、影响面广的“缙云烧饼师傅”,打响了“缙云烧饼师傅”品牌。三是开展商标品牌培育与指导服务。在“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缙云县人力社保局与农业局、商务局等部门制定品牌培育发展的对策措施。缙云县人力社保局联合县农办等部门,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走访、媒体报道等形式,开展商标知识的宣传工作。

    三、 输出规模与经济、社会效益

    为了做大做强缙云烧饼,缙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缙云烧饼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缙云烧饼师傅自主创业或创办餐饮公司,在全国各地建制镇以上的城镇开设缙云烧饼示范店,并且根据店容店貌、经营场所(面积大小、设施好差)、饮食卫生、食品质量、风味特点,开设的示范店经验收合格,给予1-3万元补助。同时对他们实行小额贷款贴息。缙云烧饼示范店经营者凭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证明材料,可向指定的金融机构提出小额贷款申请,经县烧饼办、保险公司确认同意后,金融机构按程序办理一年期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贷款到期清偿本息后,给予经营者贷款利息50%的补助。

    烧饼虽小,前景却大。通过近几年时间的努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目前累计培训缙云烧饼师傅近万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出了432家示范店,2017年产值达15亿,从业人员达1.5万人。特别是杭州市场比较成熟,缙云烧饼已经进驻杭州高铁站、浙江广电集团、浙建集团等食堂。同时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依托丽水、青田籍华侨华人在欧洲的优势,缙云烧饼协会专门派“烧饼大师”赴意大利米兰推广宣传,缙云烧饼已经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开出了示范店与经营点,让远游他乡的缙云人也能品尝到蕴含在童年深处的味觉记忆,让五湖四海的人都领略到“缙云烧饼”的魅力。 

    四、 表彰奖励

    缙云烧饼被浙江省政府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省农业厅评为“十大农家特色小吃”;获“首届中国旅游金牌小吃”称号;获得省农博会、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金奖;浙江厨师节金奖;2016浙江金秋购物节精品展会奖;被推荐为2016浙江农博“十大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等荣誉。缙云烧饼协会获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在省人代会上获得了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扬。2017年缙云县以张云翔为代表的缙云烧饼桶制作基地通过技术攻关,电热烧饼桶、无油烟烧饼桶等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技术;壶镇吉安东山自然村建成了烧饼炉芯基地。缙云烧饼的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引了省内新昌、建德、景宁等县市以及广西、陕西等地县市区学习参观。

    五、 品牌保护措施

    缙云县一手抓品牌内涵建设,品牌宣传推广,一手抓品牌保护工作,内外兼修,不断增强品牌竞争力。一是深化品牌内涵建设,夯实品牌保护的基础。缙云烧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历时四年,经历二轮补正,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缙云烧饼商品商标注册工作进行中,同步还启动了在欧盟的商标注册工作。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开展品牌保护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大力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2017年5月5日,缙云烧饼大师赵一均受邀到意大利米兰宣传推广烧饼,大大提升了缙云烧饼的知名度。2017年烧饼节期间与省餐饮协会联合举办了浙江省名点名小吃选拔赛,共设201个展位,200多个品种,其中县外26个展位,50多个品种参展,三天时间游客20万人次,营业额540多万元,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缙云小吃品种增多,名气更响亮。缙云小吃组团参加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浙江省农博会,上海农博会,知名度大增。东方镇岱石村、壶镇镇北山村举办烧饼节,吸引游客6万多人。三是大力抓好品牌保护工作,不断开展示范店检查、评比等工作。逐步完善师傅队伍“高、中、初”级技师评定制度,充分发挥烧饼协会的作用,加强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监管,保护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 

    六、 发展规划

    2018年开展“深化提升年”活动,着重做好“牌、店、师、村”四字文章。继续加强品牌内涵建设,继续加大营销推广力度。继续开展缙云烧饼示范点“五好”评定工作,争创更多浙江名店。继续开展烧饼师傅职称评定和考级活动,建立良性机制,培养更多高级别师傅。做强、做长产业链,培育烧饼特色村。启动缙云烧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18年,力争缙云烧饼产业年产值达到17亿元,示范店达到500家,年从业人员达到1.6万万人。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从业人数达2万多人,力争缙云烧饼示范店在全国各省市全面铺开。一是继续提升缙云烧饼师傅技能及缙云烧饼示范店,在继续推进“缙云烧饼师傅技能提升”和“五好示范店”的基础上,争创“省级大师”、“浙江名店”。协同仙都旅游管委会恢复缙云烧饼总部。二是继续挖挖掘本地特色产品,让更多的缙云美食进入“浙江名点、名小吃”序列。三是继续提升品牌内涵,启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前期工作,着手制订缙云烧饼食品卫生标准等。四是继续推进缙云烧饼特色村培育工作,着力建设缙云菜干文化园。五是继续深化品牌营销工作,不断提升缙云烧饼知名度。


    收起 >
  • 庆元菇乡师傅浙江
    菇乡师傅是指具有庆元县户籍,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具备5年以上农业产业生产实践经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有庆元县人民政府核发的“菇乡师傅”证书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菇乡师傅按从事专业划分为食用菌产业类(香菇、黑木耳、灰树花等)、特色产业类(毛竹、锥栗、茶叶等)、民间技艺类(艺术人才、能工巧匠等)3大类。目前我县培养的食用…展开 >

    菇乡师傅是指具有庆元县户籍,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具备5年以上农业产业生产实践经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有庆元县人民政府核发的“菇乡师傅”证书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菇乡师傅按从事专业划分为食用菌产业类(香菇、黑木耳、灰树花等)、特色产业类(毛竹、锥栗、茶叶等)、民间技艺类(艺术人才、能工巧匠等)3大类。目前我县培养的食用菌产业类“菇乡师傅”遍布全国各地,带动的就业人数达10余万人。

    品牌特点:具有当地浓厚特色,庆元是食用菌之乡,是香菇开“史”的地方,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庆元香菇还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两项“中华之最”:一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二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产地和集散地”。

    栽培技术成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庆元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发明了“原木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800多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七十年代以来,历经了“段木纯菌丝接种法”、“代料栽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法”三次重大技术变革。近年来,县食用菌管理局对我县品牌价值:2017年11月10日,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2017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发布,“庆元香菇”品牌价值49.26亿元,位列全国农业品牌第17位,连续8年蝉联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

    技能水平: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具备5年以上农业产业生产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有庆元县人民政府核发的“菇乡师傅”证书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

    推广发展:每年整合150万以上的培训资金用于农民培训、菇乡师傅培育以及品牌打造和宣传工作。其中对被评定为菇乡师傅者,给予颁发荣誉证书和技能证书,并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励。制定出台《庆元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费管理规定》,加强菇乡师傅培训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统一培训补助的范围和标准。同时,对菇乡师傅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严格培训要求,确保菇乡师傅培训质量,实现了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积极加大投入,大力实施菇乡师傅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名师带高徒”和“传帮带”等培训模式,采用“政府买单”“订单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土专家,集中优势打造菇乡师傅人才队伍。将本地人才不断向外输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庆元菇乡师傅知名度。

    收起 >
  • 云和师傅浙江
    一、 基本情况和特点2004年,云和县委、县政府把拥有云和户籍的具备技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异地开发经验、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统称为“云和师傅”。“云和师傅”的特点概括为15个字:一是行业多。13批600名“云和师傅”、1000多名后备“云和师傅”,涵盖了食用菌、茶叶、玩具、建筑、商贸、饮食、种养、加工等9大产业。二是技术精。采用“政府买单”“订单培训…展开 >

    一、 基本情况和特点

    2004年,云和县委、县政府把拥有云和户籍的具备技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异地开发经验、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统称为“云和师傅”。“云和师傅”的特点概括为15个字:一是行业多。13批600名“云和师傅”、1000多名后备“云和师傅”,涵盖了食用菌、茶叶、玩具、建筑、商贸、饮食、种养、加工等9大产业。二是技术精。采用“政府买单”“订单培训”等方式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切实提高了“云和师傅”的技术“含金量”和市场可信度,使得乡土人才“香”起来。三是“分布广”。“云和师傅”的足迹不仅遍布国内30个省、292个县、3786个乡镇,还走出国门,把事业拓展到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四是效益好。创新开展“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挑选100名云和师傅结对帮扶1000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实现了师傅带徒弟、共同谋致富的精准扶贫,真正实现了“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效应。五是名气大。早在1999年,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就对云和县食用菌产业异地开发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到如今,“云和师傅”拥有了“云和师傅走天下,异地开发奔小康”的响亮口号!

    二、 品牌建设的成效

    一是狠抓培养,从“卖体力”到实现“卖技术”,自身价值不断提升。通过实施云和师傅素质提升工程、“十百千”帮培工程,充分利用“名师带高徒”和“传帮带”等培训模式,成立了浙江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云和分校、人力资源培训学校等5个乡土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0个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集中优势打造云和师傅人才队伍。目前,约有200余名云和师傅被邀请到四川、浙江淳安等地参与技术入股或作为“政府雇员”开展技术指导。

    二是示范帮带,从“个人富”到实现“全民富”,农民经济不断增收。一方面加快了开发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在“云和师傅”的示范引领下,全县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5万农民从事异地综合开发,带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10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食用菌产业成为贵州黔西南、陕西汉中等20多个省50多个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另一方面推进了返乡创业,推动了产业发展。一大批成就显著的云和师傅回乡二次创业进行传帮带。与2003年相比,食用菌总产量从5000万袋发展到7900多万袋、生态茶园面积从0.4万亩发展到2.27万亩、雪梨种植面积从1.5万亩发展到2.2万亩。

    三、 受到的表彰

    “云和师傅”成为了全省唯一以人称命名的劳务注册商标,也是全省首个至今唯一一个省级著名劳务商标和质量品牌,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和省级关爱农民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此外,还获得以下荣誉:

    2010年荣获“浙江省“百佳”关爱农民工先进单位”“丽水市先进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2011年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丽水市著名商标”;

    2012年荣获“丽水名牌产品”“浙江省服务名牌”“全市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荣获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

    2016年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 品牌保护措施

    一是搭建培训平台,让云和师傅“有术”。建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立云和师傅主要培育基地。聘任42名各行各业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编写出版了《云和师傅教育读本》《新型农民培训系列教材》《食用菌生产技能》等约120万字的系列培训教材。截至目前选送194名云和师傅到高校参加技能提升继续教育培训。

    二是搭建管理平台,让云和师傅“有序”。制定了《云和县关于加强云和师傅品牌工作的若干意见》《云和师傅管理制度》等8项规范性管理制度。每年与云和师傅签订行为承诺书。实施质量考评每月通报,将品牌建设作为乡镇(街道)“一把手”工程,列入年终考核。

    三是搭建宣传平台,让云和师傅“有名”。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5大类50个类别的云和师傅技术项目。通过出版书籍、采编典型、创作歌曲等形式,对云和师傅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创建云和师傅远教网助推介,搭建起网络宣传推介平台。

    四是搭建服务平台,让云和师傅“有靠”。一是维权服务。2005年以来,共解决各类大小纠纷案件300余件次,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二是技术服务。组建技术考察团赴32个市县开展考察慰问。通过电话、微信、农民信箱等方式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三是金融服务。为解决好组团异地开发人员在资金上的困难,成立了兴合农信担保公司。四是留守服务。以乡镇劳动力援助服务中心为平台,携手党员志愿服务团队,给留守父母和子女人员服务建档,消除云和师傅外出的后顾之忧。

    五、 发展规划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6个“借”入手。

    一要借势借地,推进“扶贫师傅”培育工作。借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东风,鼓励云和师傅组团入云贵进边疆,用好用活中西部、边疆省市的扶贫政策,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产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看师傅大型采风活动,将云和师傅扶贫经名扬四方。

    二要借资借智,招募云和师傅乡村振兴合伙人。一方面要挖掘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和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包装或提升本地云和师傅的产业和资源,吸引外地企业和客商投资合作。另一方面,借助省农科院、林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利用好“名师带高徒”这一载体,寻找先机,发展产业。

    三要借力借市,打响云和师傅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打造一店一柜一中心的营销服务平台。一店是指云和师傅农产品专营店、旗舰店或体验展示厅。一柜是指借助商超、民宿等载体设立云和师傅农产品专柜,也可以称之为云云联盟。一中心是指成立云和师傅农产品营销服务中心,负责外地超市、网络销售的供销、发货等事宜。继续开展云味十二道美食宣传片和浙江作家走近云和师傅采风活动。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