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县全县总人口29.6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5.8万人。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31万人(次),劳务创收4.8亿元。我县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内地企业转移就业作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政治工作、民生工作,按照“提升技能、精准就业、劳务输出、政府服务”的理念,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户一人”就业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提升服务,扩大转移规模,巩固转移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领导重视,推动外出务工有序开展
于田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有组织向内地企业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安排部署,多次同内地企业对接洽谈相关事宜;一名常委副书记亲自主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于田县有组织转移内地企业就业工作进行安排和协调;县委、人民政府也将相关责任和目标计划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乡镇,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工作进度。有效的促进了于田县有组织向内地企业转移就业工作的正常有序推进。
二、 打造品牌,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6年,于田县启动了“于田库尔班吐鲁木美食走天下”试点工作,借助全国劳模库尔班·吐鲁木这一名片,主打“于田烤肉”美食品牌,以天津、浙江、甘肃三省市为试点,组织50对夫妻到试点地进行烤肉美食制作,逐步将于田美食推介到全国各地,打造劳务品牌。
三、 对接岗位,打开外出务工新局面
“找工作难,找适合于田农民的工作更难”。自2009年以来,于田县未开展过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工作,没有经验、没有思路、没有方法。但是,于田县人社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立“军令状”、写“保证书”,由局长带队,多次赴内地对接就业岗位,“上广东、下江苏”,用2个多月时间,跑遍浙江、武汉、安徽、山东、上海等省市的20多个大中型城市和近60家企业对接洽谈,采取“找关系、找熟人”,给企业打电话、写信、发传单,到劳务市场“亲自推销”等方式,与10余家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并安排部分乡镇长、学员家长、学员代表等,到内地企业考察生活环境、食宿条件、操作车间、工资效益等,让代表们感受企业文化,对代表们考察满意的企业,及时签订用工协议。
四、 加强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的质量
一是成立职业培训学校。为做好向内地企业转移就业工作,县委建成于田县公民法制暨新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由一名县委常委负责,人社局专管。并从各乡镇抽调干部35人作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重新改建食堂、宿舍、培训教室,重新配备培训设施,改善学校环境。二是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由“农民“转变成一名企业“工人”,于田县对拟转移的人员统一集中到县职业培训学校,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结合实际制定作息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十几个规章制度。建立入学档案、健康档案、思想档案、技能培训档案、汉语培训档案、军训档案、综合评定档案、在企业情况档案等8个档案,实行跟踪档案管理。聘请党校、司法局、政治学校等单位的干部,开展汉语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邀请企业教师骨干,按照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确保“输送一批、稳定一批”、一到厂就能上岗。
五、 加大宣传,转变务工人员思想观念
我县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和“老守田园”的传统封闭思想。针对阻碍劳动力转移的落后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一对一”的教育。教师和学员结对子,与每名学员谈心交流,掌握思想动态,针对性调动积极性。二是把外出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制作成光碟,组织学员观看,让学员亲眼感受内地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三是家长到学校参观,观看光碟,讲解政策,让家长们感受学校的环境、工厂的环境、其他外出人员的状态,打消家长的顾虑。四是成立“草根宣讲团”,到乡村巡回宣讲。组织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典型代表到各乡镇给农牧民宣讲转移就业的经验、思想和收益,从而激发全县外出务工的热情。
六、 加强服务,确保外出人员到企业稳得住
一是政府买单,全程服务。外出人员到学校培训,免费进行培训,免费配发生活用品、床单被褥、校服等,免费让学员吃住;免费进行体检,统一购买火车票,学员到企业务工前,“吃穿住用行”等,所有费用不让学员承担,全部由政府买单。二是做好“后续服务”。在内地就业期间,带队干部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同劳动,深入车间跟踪服务,同员工开展面对面谈话、思想交流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并将员工的生活情况、生产表现定期如实的向乡镇、家长反馈,使务工人员和家人都安心、放心。三是邀请企业领导来于田考察。内地企业对新疆员工不熟悉、不了解,为此、专门邀请内地企业领导到县职业培训学校,考察调研学员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四是政策支持。为激励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和扩大转移就业规模,专门下发了《于田县赴内地企业就业员工服务与管理实施意见》(于政办[2015]49号)文件,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要求在企业每月举办2次文体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开阔眼界的旅游活动”、适时开展卫生评比、先进个人评比活动等;对外出务工人员前两个月给予300-500元/人月补助,对优秀员工的父母给予5000元/次的包干补助、让其免费到企业看望孩子等;并对招用我县人员较多的企业,给予300元/人年和一次性2万元的奖励等等,以上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