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品牌

  • 哈尔滨市宾县对俄罗斯种植劳务输出黑龙江
    宾县是农业大县,全县6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8万,农村劳动力24万。针对资源占有量小、富余劳动力比重过半的实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把促进劳务输出纳入全县重点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有序推进。宾县确定推进劳务输出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扩大就业为基…展开 >

    宾县是农业大县,全县6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8万,农村劳动力24万。针对资源占有量小、富余劳动力比重过半的实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把促进劳务输出纳入全县重点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有序推进。

    宾县确定推进劳务输出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扩大就业为基点,坚持向大中城市转移与向小城镇转移相结合,离土转移与就地创业相结合,本地转移与移地转移相结合,向国内转移与向国外转移相结合。其中对俄罗斯劳务种植输出是我县劳务输出的重点。

    基本概况:首先是以种植销售黄瓜、西红柿为主产品的农业棚菜吸纳农民工。宾县农民工在俄罗斯主要产业是大棚蔬菜种植、销售。主要品种:荷兰黄瓜、中国早熟西红柿。主要分布地区: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秋明、叶卡捷琳堡市郊、占地约一千余公顷,大棚占地约六百余公顷。合作形式:租用俄方农场土地或当地政府土地 ,年限10年和20年不等,年产黄瓜(产值2.42亿人民币)、年产西红柿(产值1.53亿人民币)、总销售额达3.95亿人民币,凡较大规模的棚菜经营者在市区蔬菜大市场都有各自的售货摊位,进行批发。大宗的买主可到棚菜基地装整车销售。中国老板租种俄方土地 ,由他们自己建造大棚,大小老板大棚蔬菜的所有用工,均是中国农民工。每个农民工每月净工资收入5500元人民币以上,往返手续、交通费用、住宿全部由用工的老板承担。每个人大棚投入平均3万元人民币,年纯利润均在4万元左右。每年在俄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宾县农民工约400多人,还带动省内其它各地的农民工就业,农民工的工资没有拖欠问题。其中李忠国的蔬菜基地以蔬菜质量好,在俄方得到肯定站稳脚跟,愿意长期合作。李忠国是宾县宾州镇人,了解到在俄搞大棚菜种植、营销很有发展前景。从2003年到俄成立公司到现在已建成大棚310个,每棚占地1160平方米。他的下属有53个中层经理,实行承包生产,统一安全管理、客观指导价格,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因此他的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合理、组织周密、体制健全、生产管理有序,团队精神突出。

    具体措施: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安排一定数额的务工经济发展资金或低息贷款,解决发展起步阶段和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2.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县人社部门利用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大招工宣传力度,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加大组织指导服务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同时发挥民工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优秀经纪人的中介作用,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农业政策下,产生的留恋土地 、眷恋家乡满足现状的严重影响,致使农民不想外出打工带来的难题。3.解决农民工出境的问题。县政府相关部门在办理农民工出境手续的工作中,热情、积极、负责、多给予方便、多给照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4.解决俄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中国农民工在俄经常受到不公正 的待遇,甚至受到海关,交通警察的有意刁难、勒卡。公司老板、经理组织农民工学习当地法律、法规、民俗习惯尽快融入当地生活。

    未来对策:1.快速扩大蔬菜大棚发展,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地理位置优势,向秋明以西发展,形成东起新西伯利亚,西到圣彼得堡,贯通新西伯利亚等幅射全俄中国蔬菜生产基地线。2.快速建立在俄蔬菜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调控市场价格,占领俄罗斯蔬菜大市场。在俄的各地方成立蔬菜协会,形成公司化、集约化势态,把握市场份额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品牌特征:由于宾县对俄罗斯劳务种植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得到国家、省、市的好评,2007年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优秀劳务输出品牌。


    收起 >
  • 广安输变电架线工四川
    广安是农业大市,也劳动力资源大市,有农村劳动力213万人。劳务产业是广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输变电产业是劳务产业的骨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广安输变电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线路施工、变电安装、房屋建筑、起重及运输等大型设备8600余台(件),能从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管道和设备的施工安装。广安市6个区市县都有很多农民工从事输…展开 >

    广安是农业大市,也劳动力资源大市,有农村劳动力213万人。劳务产业是广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输变电产业是劳务产业的骨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广安输变电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线路施工、变电安装、房屋建筑、起重及运输等大型设备8600余台(件),能从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管道和设备的施工安装。广安市6个区市县都有很多农民工从事输变电架线工作,输变电大军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业区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部分企业还远赴国外承建工程。广安市6个区市县都是扶贫县,各劳务培训基地助力脱贫攻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进行输变电架线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选择输变电架线工就业,起到了尽快脱贫、增收致富的效果。

    一、 劳务品牌的主要特征

    一是从业人员多。经过20多年努力,广安输变电企业规模由小壮大,实力由弱增强;输变电工程队伍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北京、广东、云南、贵州、天津、湖南、广西等20余个省市,还承建了苏丹、科威特、孟加拉国等外国线路,成为了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劳务品牌。目前有从业人员16.38万人。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强。输变电安装是技术性较强的高危工作,不仅要有十分出色的管理队伍,更要有技术过硬的施工技术人员。各输变电企业按照“以人为本”和“人才强企”的路子,招贤纳士,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了输变电工的专业技能水平。2017年,组织输变电企业在岗培训8.5万人次。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4398名,高级职称860人,中级职称1850人,初级职称2462人。三是服务质量优。各输变电工程公司坚持“质量求生存,诚信促发展,安全作保证,客户为上帝”的宗旨,按照“干好一处工程,标树一块牌子”的目标,建设了一大批优良工程,打造了一大批标志工程。四是奉献精神强。输变电行业的广大农民工常年奔走各地,80%以上的农民工承担了组塔、高空架线等危险作业,有时既要承担架设线路工作,还要承担抢险救灾,抗冰保电工作。他们团结协作,不畏严寒酷暑,奋力拼搏,克服艰难险阻,在输变电行业中勇当“排头兵”,弘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国输变电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品牌输出规模

    广安市共有输变电企业18户,360个专业施工队,其中一、二级企业13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98人,加上非企业龙头人物、龙头组织带出的劳务队伍,全市从事输变电产业的劳务大军多达二十余万人。

    三、 发挥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一大批农民工常年从事输变电架线工作,年收入在5万元至20万元不等,一大批农民工通过从事输变电工作过上了富裕,在老家盖起了楼房,买起了小轿车,很多在城里买起了小洋房。广安的输变电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年产值达40亿元,入库税金2.5亿元,实现劳务收入20亿元。

    四、 获得表彰奖励

    几家公司连年被省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多次被中国质量协会和四川省质量监督局评为“工程质量信得过单位”,先后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认证书。特别是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表现非常突出,曾受到温总理、习主席的接见,多次受到中、省、市政府、电力部门的表彰奖励。

    五、 品牌保护措施

    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打造输变电劳务品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举措,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输变电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二是劳务部门要牵头揽总,搞好统筹协调,抓好指导管理。三是建设、工商等部门要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速重组,尽快提升资质。四是司法部门要为输变电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农民工维权服务。五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在贷款上给予照顾,为企业增添设施设备提供贷款。

    六、 下步发展规划

    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尽管广市输变电产业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输变电劳务品牌的知名度,使广安输变电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拓展。二是进一步建立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劳务培训部门、劳务培训基地要利用国家的培训政策,主动培训输变电产业需要的种类技术人员,帮助企业聘请安全、施工、设计、测绘等方面的专家到施工现场上公开课,将课堂“搬进”企业、工地,帮助工人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是建立保障机制。要主动关心输变电农民工的家庭疾苦,主动解决其生活困难,搞好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民工安全,主动赔偿输变电工的伤亡补助金。利用春节,召集输变电工召开座谈会,妻工地对输变电工进行慰问,给输变电农民工送去温暖。四是开辟绿色通道。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打造输变电劳务品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举措,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输变电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五是继续助力脱贫攻坚。继续打造输变电架线工劳务品牌,培训贫困劳动力的输变电架线技能,培训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他们走上输变电行业,增加务工收入,达到早日脱贫,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六是着力培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将一些“散兵游勇”变为团队作战的正规军,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输出龙头,顺应输变电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组建专业输变电公司,打造成行业龙头。各输变电企业要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塑形象,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朝着现代企业的目标迈进。企业负责人要勇于开拓创新,用一流输变电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管理,努力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争取更大发展。

    收起 >
  • 庆元菇乡师傅浙江
    菇乡师傅是指具有庆元县户籍,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具备5年以上农业产业生产实践经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有庆元县人民政府核发的“菇乡师傅”证书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菇乡师傅按从事专业划分为食用菌产业类(香菇、黑木耳、灰树花等)、特色产业类(毛竹、锥栗、茶叶等)、民间技艺类(艺术人才、能工巧匠等)3大类。目前我县培养的食用…展开 >

    菇乡师傅是指具有庆元县户籍,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具备5年以上农业产业生产实践经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有庆元县人民政府核发的“菇乡师傅”证书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菇乡师傅按从事专业划分为食用菌产业类(香菇、黑木耳、灰树花等)、特色产业类(毛竹、锥栗、茶叶等)、民间技艺类(艺术人才、能工巧匠等)3大类。目前我县培养的食用菌产业类“菇乡师傅”遍布全国各地,带动的就业人数达10余万人。

    品牌特点:具有当地浓厚特色,庆元是食用菌之乡,是香菇开“史”的地方,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庆元香菇还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两项“中华之最”:一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二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产地和集散地”。

    栽培技术成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庆元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发明了“原木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800多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七十年代以来,历经了“段木纯菌丝接种法”、“代料栽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法”三次重大技术变革。近年来,县食用菌管理局对我县品牌价值:2017年11月10日,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2017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发布,“庆元香菇”品牌价值49.26亿元,位列全国农业品牌第17位,连续8年蝉联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

    技能水平: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具备5年以上农业产业生产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有庆元县人民政府核发的“菇乡师傅”证书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

    推广发展:每年整合150万以上的培训资金用于农民培训、菇乡师傅培育以及品牌打造和宣传工作。其中对被评定为菇乡师傅者,给予颁发荣誉证书和技能证书,并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励。制定出台《庆元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费管理规定》,加强菇乡师傅培训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统一培训补助的范围和标准。同时,对菇乡师傅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严格培训要求,确保菇乡师傅培训质量,实现了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积极加大投入,大力实施菇乡师傅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名师带高徒”和“传帮带”等培训模式,采用“政府买单”“订单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土专家,集中优势打造菇乡师傅人才队伍。将本地人才不断向外输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庆元菇乡师傅知名度。

    收起 >
  • 沂蒙劳务山东
    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建设沂蒙劳务品牌平邑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8万人,劳务年纯收入达42亿元,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带动全县劳动力8万多人共同脱贫致富。在革命战争时期,平邑人民弘扬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有三万多名英雄儿女参战支前,涌现出了“陈毅担架队…展开 >

    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建设沂蒙劳务品牌

    平邑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8万人,劳务年纯收入达42亿元,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带动全县劳动力8万多人共同脱贫致富。在革命战争时期,平邑人民弘扬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有三万多名英雄儿女参战支前,涌现出了“陈毅担架队”等闻名全国的英雄集体。改革开放以来,平邑人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铸就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诚实守信的“沂蒙劳务”服务品牌。平邑县也先后获得“山东省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弘扬沂蒙精神,打响“沂蒙劳务”品牌。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上世纪90年代初,平邑县劳务人就是秉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积极响应农民工进城务工政策,从沂蒙革命老区走入大上海,走进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日照、南京、温州等外出务工人员密集的城市设立来劳务办事处和联络点,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有了娘家。务工伊始,面对身处外地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举目无亲的现状,平邑劳务人充分发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读夜校,学技能、搞钻研,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用踏实、肯干换得用工方信任,在各个用工单位站稳了脚跟,树立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诚实守信的“沂蒙劳务”品牌,成为很多城市务工的中坚力量,逐步成立专业劳务输出公司,仅分布在上海的务工人员平邑人就有3.6万人。许多上海人说:“山东人口碑好,沂蒙人口碑更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平邑外出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结出累累硕果,先后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打响了沂蒙“叉车司机”、“卡车司机”、“家政服务”、“煎饼师傅”、“圣泰保安”、“平邑饺子”、“油篓煎饼”等“沂蒙劳务”品牌,广受好评和赞誉。

    二、党建引领,推动“沂蒙劳务”品牌发展。

    近年来,平邑县发挥劳务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拉动劳务工群体的能效发挥,将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凡在同一流入地或同一单位工作达到3名党员的,都要建立流动党组织。先后在上海、天津、大连、青岛、日照、南京深圳、温州、北京等外出务工人员密集地建立驻外党组织,截止目前共有12个支部,党员106余名。2011年平邑县人社局驻上海单位党委在山东省驻沪办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按照平邑县委组织部提出的流出地全程管理,流出地流入地共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两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坚作用,在上海打响了“沂蒙劳务”品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做出“平邑现象”重要批示。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等领导都对办事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沂蒙劳务”品牌赢得了声誉。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组部专刊等均对平邑劳务创新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予以报道。新华网、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媒体都进行了转载。2012年,上海办事处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山东省委评为“齐鲁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沂蒙劳务”品牌质量

    针对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缺乏技能,文化水平低,工资待遇差的实际。平邑县对外出务工人员持续组织全县培训机构,开展以计算机、家电维修、驾驶、烹饪、美容、家政、钳、铆、车、铣等市场走俏技能为重点的培训。同时发动各驻外办事处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多年来,先后培训80多万人次,使大部分务工人员迅速掌握了一到两门专业技能。通过培训,务工人员慢慢的由原来的出力型转变成了技能型,一半以上务工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能证,先后5000多人成为了业务骨干,60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全国各地打造了一支技能突出、诚实守信的优秀劳务大军,树立起了“沂蒙劳务”品牌。

    四、筑巢引凤,“沂蒙劳务”品牌反哺促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凤返巢回归工程”。一方面引导有资金,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交到投资者手中,使广大投资创业者投资更放心,创业有信心。几年来,我县返乡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唐功师,在深圳务工创业多年,创立深圳市芙蓉医药有限公司,2014年在平邑县经济开发区投资成立山东省芙蓉堂制药有限公司,安排就业人员120余人。张鹏在北京务工打拼多年,回到平邑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山东浪淘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沙画瓶、旅游纪念品、创意礼品、沙瓶画、手工礼品、家居饰品等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一个“外出务工挣票子,借地学习换脑子,返乡创业办厂(场)子”的高潮正在平邑县大地兴起,为今后劳务输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为推进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走出了一条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共同脱贫致富的良性发展路子。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