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品牌

  • 海东市乐都高原电建青海
    近年来,乐都区把打造劳务品牌,扩大就业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来抓,采取政府引导、劳务经纪人带动、建立劳务基地、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提升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劳务输出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一、劳务品牌描述“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是指以架设电网为主…展开 >

    近年来,乐都区把打造劳务品牌,扩大就业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来抓,采取政府引导、劳务经纪人带动、建立劳务基地、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提升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劳务输出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

    一、劳务品牌描述

    “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是指以架设电网为主(110千伏、220千伏、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等各种电压及超高压等级线路),包括电力工程基础开挖、铁塔基座修建、模板加工、混凝土浇铸、线路测绘、铁塔架设、线路架设、电力施工、农电改造、电力维护、发电站工程施工、变电站修建等电力建设劳务活动来增加劳务收入所形成的特色劳务输出渠道。

    “乐都高原电建”劳务活动起步于1984年,当时高庙镇镇农民李连和、碾伯镇农民谭永祥等社队能人不甘贫困,组织村民到“农电改造”施工队搞副业,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施工队。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们转战四方,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范围,由小小施工队逐渐发展壮大为乐都永祥劳务有限公司、海东地区联合劳务有限公司、青海省广源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从事以架设电网为主的专业施工队伍,专门从事高原电力建设劳务活动,并且随着劳务输出规模逐年增大,人数逐年增多,也逐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劳务输出,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乐都高原电建”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占市场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路子。

    二、劳务品牌规模

    目前,从事高原电建的经纪人有71人,务工人员达53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务工人员覆盖全区马厂、芦花、马营、达拉、碾伯、洪水、雨润、中岭、高庙、瞿昙等14个乡镇,务工地点主要在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四川、江苏、山东、辽宁以及安徽等省份。目前影响较大,比较突出的劳务经纪人有6人,其中,高庙镇的李连和、段广军,碾伯镇的谭永祥等人的施工工地遍布青海省省内各地和部分省外。

    三、劳动力职业技能要求

    从事高原电建劳务活动的务工人员需要有电工、架线、高空、测量、砌筑、钢筋、混凝土、模板、焊接、特种、光伏电站、风力发电设施安装等方面的作业技能及技术,在上岗之前要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四、经济社会效益

    “高原电建”劳务活动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并且通过带领周边村社剩余劳动力从事电力建设劳务活动,劳务规模逐年扩大,使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从事“乐都高原电建”劳务活动的经纪人有71人,人均年收入30万元以上;从事此项劳务活动的务工人员有5300多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永祥劳务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全区每年高原电建劳务活动收入达3.52亿元以上。 

    五、劳务品牌发展潜力预测

    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格尔木至拉萨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建设、西电东输、黄河上游阶梯电站开发、海西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新一轮农电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电力建设已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高原电建”劳务品牌上的规模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下一步乐都区将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发挥劳务品牌优势,在巩固好已建立的西藏、新疆、海西、玉树、海南等几个较为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好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激发劳务经纪人的积极性,开辟新的劳务基地,做到输出一批、巩固一批、建立一个点、发展一大片,使我区劳务品牌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和劳务收入水平。


    收起 >
  • 鄂州金刚石刀具工湖北
    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发展,着力打造“金刚石刀具工”劳务品牌。2006年以来,依托该品牌,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办金刚石刀具企业及销售网点共1100多家,带动异地就业5万余人。2017年金刚石刀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9.7亿元,税收7.24亿元,产生劳务收入近80亿元,人均收入8.1万余元。2006年3月,鄂州“昌利牌”金刚石刀具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认定…展开 >

    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发展,着力打造“金刚石刀具工”劳务品牌。2006年以来,依托该品牌,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办金刚石刀具企业及销售网点共1100多家,带动异地就业5万余人。2017年金刚石刀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9.7亿元,税收7.24亿元,产生劳务收入近80亿元,人均收入8.1万余元。

    2006年3月,鄂州“昌利牌”金刚石刀具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并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省政府把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产业纳入全省39个重点集群(排列前三位),并荣获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称号。2017年4月,鄂信钻石何南兵被授予2016年度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领军人物称号,进一步提升了“鄂州金刚石刀具工”的品牌竞争力。

    精心培育品牌产品

    80年代初,国内生产金刚石刀具的企业仅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1983年,鄂州市燕矶镇农民张忠明,从上海引进技术,办起了金刚石锯片厂。1984年,鄂州市第一家金刚石刀具厂在燕矶镇诞生。到1990年间,鄂州市已相继成立100多家金刚石刀具企业。当时,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主要以家庭式作坊生产为主,但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且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市政府的重视和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决定培育金刚石刀具劳务品牌,让产品走出鄂州,使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产业支柱,促进鄂州劳务经济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金刚石刀具的产业基础优势,促进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发展,2003年5月,鄂州(燕矶)金刚石刀具城正式启动建设,其规划用地1200亩,可容纳金刚石刀具企业200多家。与此同时8000多名从事金刚石刀具的劳务大军开始向全国各地转移。一是销售产品,调查市场行情,了解产品需求量;二是走访用户,征求意见,提升技术和质量;三是开发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

    着力提升职业技能

    为增强鄂州人在全国劳务市场的竞争力,鄂州市确立“转移就业必须培训农民,打造品牌必须提升技能”的思路,建立独立的品牌产品,创新鲜明的劳务特色。

    2006年,鄂州市建立“鄂州市金刚石刀具技能培训基地”,配备培训设备,聘请专(兼)职教师,制定技能鉴定标准。对从事金刚石刀具产业的农民工,按人员类别、培训时间的不同分别开展自培、委培和联合办学,并邀请中科院学者、外国专家进行授课。积极运用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对我市金刚石刀具劳务品牌培育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鄂州市在燕矶镇金刚石刀具城免费培训农民工72000多人,占从事金刚石刀具产业劳务人员总数的88%,培训后就业率达98%以上,共拨付培训补贴近1000万元。在培训的劳务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31000人,营销管理人员3300人,普工32500人,储备人才5200人。委托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我市金刚石劳务品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统筹布局输出基地

    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合理布局劳务输出基地,鄂州市根据外出转移就业劳务人员调查的市场需求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423家金刚石刀具生产企业,539家产品销售公司,158个劳务输出基地,并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劳务输出信息管理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鄂州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金刚石刀具企业和销售公司(网点)达11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人次,带动异地就业5万余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8家,超过5000万元的有80家,超过3000万元的有113家。鄂州人在福建南安、山东莱州、广东云浮、浙江海宁等重点输出基地创办的企业,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稳定了我市劳务输出的规模。

    扩大品牌产业规模

    鄂州市在打造“金刚石刀具工”劳务品牌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投资5亿多元建设鄂州(燕矶)金刚石刀具城,建立了金刚石刀具工劳务品牌培训基地、金刚石刀具检测检验中心,成立了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金刚石刀具协会。为加大对劳务品牌的培养,鄂州市金刚石刀具行业从全国各地聘请30多名国家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多家国内外院所、专业机构常年保持技术联系,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等企业进行友好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攻克工艺技术难题。目前,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产业已形成完整的配套能力,产品生产已形成系列化,现有刀具、单晶、基体、石材机械、工具设备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鄂州市燕矶镇,作为金刚石刀具产业最早发源地,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刀具之乡”。

    近年来,鄂州市组织实施金刚石刀具工劳务品牌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壮大集群,加快“四园一场”的建设,即金刚石刀具制造园、金刚石单晶制造园、金刚石刀具基体生产制造园和金刚石产品市场。2020年,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润11亿元,税收3亿元,吸纳10万人就业,鄂州市金刚石刀具工劳务品牌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名片”。


    收起 >
  • 蕲春艾灸师湖北
    蕲春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更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之乡,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艾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艾草具有较高中医药价值,尤以蕲艾品质为佳,被冠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湖北省专门制定并发布了“蕲艾叶”地方标准和种植规程。蕲艾具有重要治病养生的功能由来已久,种艾、制艾、用艾成为民俗之风,艾灸、艾浴、艾熏融入百姓生活,“蕲春艾灸疗法”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展开 >

    蕲春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更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之乡,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艾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艾草具有较高中医药价值,尤以蕲艾品质为佳,被冠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湖北省专门制定并发布了“蕲艾叶”地方标准和种植规程。蕲艾具有重要治病养生的功能由来已久,种艾、制艾、用艾成为民俗之风,艾灸、艾浴、艾熏融入百姓生活,“蕲春艾灸疗法”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有着丰富的艾文化积累,蕲艾养生文化在中国各地的艾草文化中独树一帜,蕲艾地位进一步确立。

    自2013年以来,蕲春县高举高打李时珍品牌,大力开发蕲艾产业,将蕲艾产业作为打造千亿医药产业的引爆点,致力打造“中国艾都”,初步形成种植加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养生服务全产业链。蕲艾由一颗小草逐步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据统计,蕲春现有蕲艾企业1158家,年产值30亿元以上。专业种植合作社65个,种植面积达16万亩,1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46个,种植收入年均可达4亿元。全国各地共有艾灸养生馆213家,其中,县内43家,全国连锁170家,按规模大小每月营收在6000-10万元之间。

    蕲艾产业的兴起,使蕲春艾灸疗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推广,艾灸师们古法今用,挖掘出蕲春艾灸的“雷火神灸、火灸、大灸”三大疗法,2013年,“蕲春艾灸疗法”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政发[2013]49号)。蕲艾灸疗的良好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蕲春各大医院和医疗机构大部分都设立了艾灸诊疗工作室,全县有120余名老中医、医务人员从事蕲艾的中医疗法和推广。2017年,使用蕲艾的中医疗法施行治疗的患者达26万人次,使用蕲艾条达20多万条。专业和不专业的艾灸馆、足浴馆、养生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瞬间在蕲春大地催生出一个新的职业——艾灸师。

    为弥补市场对艾灸师的巨大需求,做大做强艾灸师的培训就业和创业工作,蕲春人社部门从服务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作用,通过向政府或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大力推动“艾灸师”的项目制培训工作。一是规范行业发展。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成立了蕲艾产业协会,在县药工办和蕲艾产业协会的协助下,主持编印了统一的“艾灸师”培训教材,规范了行业培训标准。二是组织发动艾灸技能大赛。2015年6月19日,在蕲艾产业园举办了千人艾灸大型健康体验活动,央视吉尼斯中国之夜现场录制认证,展示了蕲艾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了“艾灸姑娘”服务品牌。三是组织免费艾灸推广活动。每年不定期组织主要艾灸培训机构和蕲艾养生馆进农村、进社区、进养老院开展免费诊疗活动,为贫困户家庭提供长期诊疗和培训服务,对接精准扶贫。四是开放外地人员培训服务。对符合本省规定政策补贴条件的,比照本地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并动员和支持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开展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服务,创新教学方式,扩大蕲艾灸师培训影响。

    通过近几年的逐步发展和规范,蕲春现有各类“艾灸师”合格培训机构19家,全国艾灸馆、艾灸师培训机构连锁达270余家,累计培训艾灸师近31000名,按目前市场规模,年可培训“艾灸师”1万人以上,培训后的“艾灸师”只要有就业创业愿望,都能找到工作。蕲艾主要培训和养生机构已进入成熟的品牌发展时期,“时珍艾灸”“千年艾”“蕲艾堂”等艾灸连锁品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均开设有连锁艾灸馆,全民“艾灸养生”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蕲艾全产业链带动近万人创业(含网络销售),就业人员达13万余人。艾灸培训直接带动3万余人就业,帮扶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业5000余人。

    为培植“艾灸师”劳务品牌,蕲春县连续多年向省、市人社部门进行了申报。省、市领导及相关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考察指导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的创建工作,一致认为,蕲春县“艾灸师”的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抓得早、抓的实、影响大、覆盖面宽,带动了艾制品企业、艾种植业、艾产品销售和艾灸养生等从业人员的发展,是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建议并批准蕲春“艾灸师”向国家人社部申报为劳务品牌。

    为促进蕲艾产业的发展,做强做优“艾灸师”培训就业市场,尽快将蕲艾产业做成蕲春县的支柱产业,应县委、县政府要求,蕲春人社局特申请将蕲春“艾灸师”列为国家级劳务品牌。并计划在2018年-2020年推动县内15家主要蕲艾企业在全国增设“艾灸养生馆”2000家,培训“艾灸师”3万名,帮扶贫困家庭成员3000名,积极向上申报“艾灸师”国家工种目录。

    附:蕲艾发展大事记及荣誉表彰

    1、 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2010年第159号公告],正式批准蕲艾为地理标志产品。

    2、 2015年蕲春县委县政府组建李时珍健康产业发展委员会,成立了蕲春县蕲艾产业协会。

    3、 2016年,蕲春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艾都”称号,同年,获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授予“蕲艾标准示范区”称号。

    4、 2017年,蕲春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在武汉国博中心隆重举行2017国际健康艾灸养生博览会,创建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中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产业国际联盟,成立了蕲艾研究院、蕲艾制品检测中心、江西中医药大学热敏灸医院蕲春分院,创办了蕲艾协会网、蕲艾网门户网站,建立了蕲艾精品超市、艾都云商网上商城,蕲艾再次荣登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栏目。

    5、 2018年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蕲艾以品牌强度898,品牌价值81.57亿元,荣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46位,上榜全国50强。

    6、 2018年5月26日,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暨首届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在蕲春开幕,世中联组织举办的艾产业国际联盟年会暨艾灸产业高峰论坛备受关注,22家蕲艾企业荣登武汉股权交易中心,集中挂牌“蕲春·蕲艾板块”。


    收起 >
  • 潜江龙虾工湖北
    一、 品牌特点 (一)地理优势明显。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大,适宜鱼虾的生长,二十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引入我国,最初在江苏的北部,随着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类的养殖活动,后传到我市,由于小龙虾繁殖能力强,迅速在我市发展起来,2000年春,我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刘主权进行了“稻虾连作”模式的首创成功,2006年这个模式被写进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小龙虾…展开 >

    一、 品牌特点  

    (一)地理优势明显。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大,适宜鱼虾的生长,二十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引入我国,最初在江苏的北部,随着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类的养殖活动,后传到我市,由于小龙虾繁殖能力强,迅速在我市发展起来,2000年春,我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刘主权进行了“稻虾连作”模式的首创成功,2006年这个模式被写进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小龙虾开始大量养殖和小龙虾餐饮的迅速发展,潜江小龙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带动了养殖、加工、餐饮等全面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品牌链条完整。潜江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娱乐、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精深加工、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潜江龙虾已成为全国优秀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了HACCP和ISO9001和全球食品卫生标准BRC认证。

    (三)受到广泛认可。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先进的产业化思路让潜江龙虾刮起的"红色风暴",在欧美人的餐桌上,每三只小龙虾就有两只来自潜江,赢得了"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二、 品牌技能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饮食文化学院(潜江龙虾学校)是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专业培养中国小龙虾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全国小龙虾全产业链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潜江市依托我市“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美食之乡”的金字招牌,打造全国最正宗的小龙虾烹饪培训基地,在全国树立“潜江龙虾”品牌,更大范围内的宣传和扩大潜江龙虾的品牌影响力。近三年来,潜江市共开展龙虾养殖、龙虾烹饪等专业的培训3.4万人。  

    三、 输出规模

    潜江市在推出“潜江龙虾工”劳务品牌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随着我市“潜江油焖大虾”、“潜江虾香稻”等商品在全国各地的打响,全市“潜江龙虾工”从业人员已达10.9万人。同时催生华山、莱克、宝龙6家亿元企业、数十个产值千万企业。2017年全市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元,连续12年领跑全国,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

    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小龙虾相关产业,促进了3.4万农民养殖小龙虾,带动了142家水产品市场服务组织,推进了534家小龙虾电商企业和电商店及35家物流快递企业,推动了潜江龙虾餐饮店2000多家。此外,通过推出“潜江龙虾工”劳务品牌,造就了一大批管理型小龙虾养殖、餐饮人才,共有近千名潜江农民在全国各地领办开办水产养殖、餐饮企业,年收入高达几十万、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有力地推进了劳务经济的良性发展,促进了地方财力的不断增强。

    五、 获奖情况

    2010年7月,潜江荣获“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称号; 

    2011年潜江荣获“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县”。“良仁”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楚玉”牌冻煮小龙虾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潜江油焖大虾”荣获“中国名菜”称号,“虾乡稻”牌生态米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

    2013年10月,潜江龙虾工劳务品牌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湖北省第三批十大劳务品牌;

    2013年中烹协授予潜江市“中国小龙虾美食之乡”称号;

    2017年潜江龙虾被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组委会授予“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六、 品牌保护

    (一)树立品牌战略。潜江市把“树一个品牌、富一方百姓、强一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成立了由市人社、财政、农业等9个部门参与的劳务品牌指导小组,依托“潜江龙虾工”劳务品牌的成功推介,着力将潜江打造成“中国小龙虾之乡”等文化品牌,做强成“惠民富民、兴市强市”的经济品牌。

    (二)打造政策环境。潜江建立“职业培训育苗、实习基地育才、本地企业育牌”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采取免费、出资、补贴、奖励等各种支持手段,实行精品化、规模化、团队化策略,为劳务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成立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会、小龙虾养殖协会、小龙虾餐饮协会、小龙虾烹饪协会等近10多个社会组织,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引导有序竞争,拉长劳务品牌的发展链条。

    (三)落实资金支持。潜江通过职业培训专款补贴、地方财政配套支持等办法,使全市劳务品牌参训学员基本做到了免费参训,快速成才。对创办龙虾养殖加工等具有劳务品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资金困难的,通过税费减免、商业银行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措施优先扶持,近10年来各种扶持资金累计接近20亿元。

    七、 品牌规划

    到2021年,潜江市将按照“先大、后响、再强”的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潜江龙虾工”劳务品牌,通过在打造样板工程,缔造品牌企业,做成支柱产业,建设产业新城等四个方面着力,争取潜江市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其中小龙虾养殖产值69亿元,虾稻及加工产值100亿元,小龙虾繁育产值15亿元,带动相关生产资料产值3亿元,加工产值达到220亿元,甲壳素及其衍生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实现100亿元;带动餐饮、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旅游文化、品牌运营、金融创新相关产业产值293亿元以上,带动城乡劳动力13万人就业。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