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标准化?
从规范的规章制度到明晰的办事流程;从整齐的受理柜台到统一的口号标语;从进“一扇门”办事到“一窗口”成事……这些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
打开人社政务服务电子地图,轻轻一点,经办网点跃然“掌上”,足不出户即可精准定位、一键导航。按照屏幕提示,点点头、眨眨眼,即可完成社保待遇认证。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了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带来的便捷体验。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从群众获得感出发,以标准化促进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各试点地区展开积极探索。
完善制度凝聚合力瞄准群众需求解难题
“以前办理社保业务还要跑到人社服务大厅,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如今,家门口银行就能办理,前后不到10分钟,真方便!”近日,台州市市民李雪梅在椒江农商银行紫薇花园丰收驿站办理了个人社保参保缴费,亲身经历了人社服务的提质增速。
不久前,退休老人张爱华在社保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四川人社”手机APP,以人脸识别的方式很快完成了养老待遇资格认证,还学会了自助认证。这一省心的办事体验,赢得老人一片赞扬:“这么快就好了,简单又方便!那我以后住在北京带孙子,再不用担心养老金停发了。”
“企业免申报、免跑腿就收到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人社的好服务!”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失业保险业务工作人员连连称赞。
群众“轻装上阵”“舒心放心”办事体验的背后,是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和人社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人社政策较为复杂,涉及环节多。曾经,政策看不懂、待遇算不清、办事流程繁杂,让群众“烦心”“堵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1年9月,人社部印发《关于人社领域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重点围绕《国家标准》确定的人社领域18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及人社系统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开展国家和部颁标准规范的落地实施,包括细化完善服务标准、强化共享协同、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等内容。本次试点实施周期为一年。
人社部规划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结束后将开展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提升人社系统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使人民群众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方便快捷地享有大致均等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对人社服务满意度持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谋划得当,方能行稳致远。完善细致的顶层设计,为试点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提供了坚强保证。
试点地区紧贴中央要求、紧贴工作实际、紧贴群众需要,强化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明确服务事项,规范办理流程。云南将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管理和行政权力类的256个具体服务事项纳入清单。浙江以合作银行网点为载体,全方位构建人社领域标准体系,累计梳理完成“社银通”经办事项清单64项。重庆以川渝“跨省通办”服务事项为基础,确定32项区域协同试点事项,统一规范30项办事要素,两地形成“同一事项、同一标准”服务。
标准化和信息化两翼齐飞。海南推动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办统一标准,并将试点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助力就业工作驶入“信息化快车道”。云南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内容嵌入到信息系统中,以服务事项标准为依据来配置功能模块相应流程、权限,实现业务经办过程自然成为服务标准贯彻实施过程。四川建立试点事项标准化成果与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迁移机制,推动试点成熟事项有序向一体化平台迁移。拓展完善手机APP等移动终端功能,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应用场景。
刀刃向内,深化改革。襄阳大力实施政务服务“三权重构”改革,将涉及19个单位(科室)人社业务整合为一个整体,300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中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经办模式。重庆将标准化服务流程对接、嵌入相关业务职能部门服务事项,助力实现跨行业、跨部门“打包办”“一次办”。
政策满怀期待,措施饱含情怀。“在家用手机就可以查询社保缴费明细,好方便!”“流程少了、材料免了、办事快了,老百姓办事再也不用愁了。”越来越便捷、温暖的人社服务让群众赞不绝口。
创新做法提升效能人社服务迈上新台阶
“无申享”“不见面审批”“康乃馨”行动……各个试点地区主动创新服务方式,各具特色的“土特产”“一招鲜”不断涌现。
“当天提交了申请材料,1小时不到,我就审核通过拿到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政府办事效率真给力!”昆明两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之后的1个月内,公司只需按告知勘验要求,通过微信视频连线即可完成勘验核查。
该公司负责人体验的正是云南省官渡区创新的“告知承诺制+云勘验”审批方式,这一审批模式将办结时限从法定最长3个月缩短到了1个工作日。
如今,在云南,标准化试点成果已遍地开花。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由过去“企业申报”转变为“系统筛选”和“智能审核”,企业全程“零材料”“零跑腿”;电子《就业创业证》实现“免申即办”;部分州市开展电子劳动合同管理“全程网办”;呈贡区大力建设“全业务化综合窗口”样板间,24项高频办理事项可实现无差别办理。
浙江积极推动合作银行网点进山区、入海岛、下乡村,不断延伸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不断加强全省合作银行网点全周期规范化、高效化管理。
“现在政府把社保服务送到家门口,甚至提供上门服务,保证我们老年人养老金及时发放,我们省心又安心,子女在外面做工也放心!”周到贴心的服务获得办事老人的认可和称赞。
海南将省本级和除三沙市以外所有市、县、行政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纳入构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试点范围。其中,海口市将试点事项服务从市本级下沉至镇街,三亚市将试点事项服务从市本级下沉至各行政区,进一步提升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便民水平。
“站小二”是群众对海南就业驿站工作人员的亲切称呼。2022届毕业生陈凤欢通过海南“就业驿站”项目入职海南人才集团,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帮助家乡人找工作的“站小二”。“从自己找工作到给别人找工作,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成就感。”陈凤欢说。
吉林敦化为创业者提供从项目推介到创业指导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广大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及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搭建了综合创业服务平台,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聚焦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试点地区推出适老化举措,拓展上门办、无感智办等服务方式,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宜昌市远安县联合合作银行,提供上门激活社保账户、生存认证等服务;云南实施社保服务“康乃馨”行动,上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待遇资格认证、社会保障卡激活等服务。湖北借助大数据实现“静默认证”,助力老人享受“零打扰”认证服务。
经验提炼示范带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对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如何及时总结提炼、完善规范,加以推广?试点地区展开积极探索,推动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和制度性成果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
2021年底,待业中的襄阳市市民刘静通过襄阳市零工市场报名参加月嫂、家政等劳务技能培训,结业后经过襄阳零工总站推荐,实现就业,收入大幅提升。“感谢零工市场让我找到工作!”拿到第一份薪水后,她专程打电话致谢。
湖北省实时梳理各地探索出的经验做法,成熟一项、推广一项。例如,宜昌市创新实施创业担保贷款“1300”模式,群众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只需手机实名注册,“1分钟申请、3分钟审核、人工0干预、群众0跑腿”的服务模式在全省已普遍推开。全面确立“1项特色工作+1套标准+1个样板间”模式,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社区零工驿站、共享用工、劳动争议速裁等人社服务“样板间”,充分发挥试点地区辐射带动效应,实现规范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
截至2022年底,襄阳全市共建成市级零工总站1个,县级零工分站11个,乡级零工驿站63个,“零工之家”小程序注册人数已达3.7万人,服务企业群众47.6万人次,有效促进了“零散、灵活、临时”人员更加充分就业。
“感谢南漳县人社局在我们村建立‘零工驿站’,今后大家农闲之余可以在家门口学技术、打零工,让我们村民又多了一个增收渠道。”2022年7月8日,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零工驿站”正式运营,金镶坪村书记王幸福掩难掩激动。
浙江鼓励省内各试点地区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杭州市临平区、宁波市江北区、台州市椒江区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以及偏远山区海岛居民推行“背包客”上门服务;温州市龙湾区、平阳县探索银行网点和政务大厅、社区、医院等基层服务平台深度融合;衢州市衢江区开发“人社基层服务便利化”信息化模块,依托银行驻村人员,建立人社事项线上“提单-派单-接单-回单-评单”工作闭环。
“动动鼠标、点点手机,几分钟就办妥”“窗口人员专业又热情”“跑腿少了,但与经办人员心更近了”……群众纷纷点赞。
试点成果可圈可点,改善民生未有穷期。人社系统将不断巩固和发展标准化试点成果,用实际行动推动人社温度和民生热度同频共振。(王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