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初三学子而言,中考,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在上海,大多数中考生将进入高中继续求学,也有1/4-1/3的考生将进入职校、技校或中专学习技能,为将来工作准备。近年来,由于国家生育政策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中等职业技能学校(技校、职校、中专)的生源日益萎缩。很多家庭将考不上高中视为loser,也给学生朋友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有人因为中考失败就此颓废,给未来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利影响。从职业生涯阶段看,初中毕业考取中等职业技能学校,只是对职业的初次尝试,后面还有机会重新选择。事实上,每年应届毕业生中高校生占85%左右,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三校生会通过升学再次选择专业。所以,笔者打算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聊一下初三学子生涯规划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 中考是职业的第一次选择,不是一场淘汰赛。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诸如“长大后一定要考高中进大学,不然就没出息”之类的思想。仿佛考不进高中就意味着淘汰?非也。考进高中只是延缓选择,但不意味着不作选择。毕竟现在高中“3+3”,自由选择的三门学科,其实就可能是未来职业方向的基础。而考进中专、技校、职校,只是提前三年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了一次选择。很多专业,如中西式点心师、厨师,宝玉石加工,理发、美容等,并不需要高等学历。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冠的也是三校生,年薪照样高过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其实,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也就意味着比高校生提前三年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三校生毕业后还有机会选择就业或继续升学,届时是坚持还是调整职业方向?经过了专业学习,也会更为明确和坚定。18岁后面的路还很长,机会也很多。真正的高手不是会抓好牌,而是把手上的牌打好。
二、 中考志愿如何排序?大多数人的中考志愿都是按照去年考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但这里有个问题,一些中专的分数线往往高于普通高中,甚至逼近区重点。此时往往难以取舍。其实这里面还有个当鸡头还是凤尾的问题。王昊(化名)中考时比区重点高一分,但他选择了一所中专。由于基础较好,在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学校挑人,只招一个,他入选。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王昊般幸运,但优秀的三校生出路往往真的不差。毕竟现在中等职业技能学校越来越少,而有这方面需求的企业却很多,不少还是名企、央企。所以如果学生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建议勉强报考高中,甚至去做“凤尾”,更别提为此耗费巨资了。
三、 要不要根据兴趣选专业?兴趣对于职业发展确实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初三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对“兴趣”的理解往往较为简单。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职业兴趣分为“乐趣”、“兴趣”和“志趣”三个阶段。以游戏为例,也就是“菜鸟”、“老鸟”和“职业玩家”的区别。达到“职业玩家”水平,不仅要反应敏捷,操作更是要熟极而流:英雄的相生相克,资源的发展限制,打法的套路挖坑;第一刀下去暴击怎么打,不暴击怎么打;每一波士兵血量多少,平A几下,如何卡黑,技能施放秩序……关于游戏水平的提高,菜鸟是减少失误,老鸟是把握机会,职业玩家是创造机会。初三学生对专业知识接触的机会较少,如果对专业了解还处于“菜鸟”的水平,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向往”。因此在专业选择时最好能听取行业大咖,或资深职场人士,即“职业玩家”的意见。综合自身理想、特长、性格进行选择。对职业人士而言,职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四、 三校生专业如何选择?参加中考,即便一些稳进高中的同学,填写志愿时出于稳妥,往往也要填写一些中专和技、职校。那如何选择专业呢?这里提供4种思路参考:一是根据职业选专业。若有明确的职业方向,那么专业选择就比较简单。根据和职业相关专业,罗列招生学校,然后根据历年考分由高到低排列即可。若专业对口职业、企业不熟悉的,可咨询学校,了解该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主要去向。另外,根据国际公布的“抗衰退的25种行业”,结合上海近年来劳动力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健康护理,能源,公用事业,美容、健康服务,奢侈品等行业对应的相关专业,就业相对较为稳定。二是根据人脉选专业。在做家庭职业树分析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未来职业与家庭环境的耳闻目染有关。家长的职业往往会影响其职业选择。金云(化名)祖上三代都是厨师长,他初中毕业选择了厨师专业,30来岁当上了厨师长,月薪过万。王贡(化名)的父亲、爷爷都是电工,他25岁就考出了电工高级证书,月薪8000元……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是最常用到的人脉资源。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家长的职业,言传身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家长往往也能给予指点,帮助孩子职业顺利发展。还有些家长社会人脉资源丰富,能对孩子的职业生涯带来帮助,让其站在更高的起点发展。三是根据考分选专业。这里说的根据考分选专业,不是简单按照考分高低排序各志愿。而是先选择理想专业方向,再根据平时考试表现,圈定自己能选择的志愿,按照意愿高低,再结合分数线进行排列。在选择时,自己的考分最好有一定“余裕”,如果正好卡线,则学生未来学习压力可能较大。而一般“热门”的专业,班上可能也就前几名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好公司”,所以纯粹根据考分高低来排列志愿,可能将学生的中考分数“效用最大化”,但未必利于未来就业与发展。四是根据学校“特色”选专业。一个学校往往有多个专业,但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他们的“特色”专业。可能只有一个或数个专业的毕业去向比较“对口”。也有些“好公司”招聘时存在路径依赖。即认定某个学校某些专业毕业生,其它学校不予考虑。那如果报考该学校的话,就要认定该专业,并拒绝调剂。
在选择时,有三种专业要谨慎对待。第一种是“大众化”的。表现为多个学校都开设该专业课程,同时招生总量较大。比较典型的是秘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文职专业。这些专业很多学校都有开设。在上海,褪去了“白领”的光环后,所谓文职,其实也就是办公环境舒适一些,使用工具现代一些。看似“体面”,薪酬未必比蓝领高。而且由于招生量大,即使看似就业面广的专业,也会面临竞争激烈的逆境。第二种是和高校专业冲突的。有些学校开设的专业和高校一样。较为典型的是财会专业。好处是以后继续进修选择方向时比较容易,不用换专业。问题是毕业后面临众多同专业高校生的竞争处于劣势。第三种是发展速度较快的。尤其是材料,电子,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看似热门,但知识比较高深。三校生仅仅学到皮毛,毕业后也只能从事一些基层工作,薪资并不高。如果不能在课外钻研学习新知识,职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淘汰危机较大。以上三种专业在选择时请务必结合自身特长和性格等特质,请教有经验的职场人士,评估是否合适再决定,不宜盲目跟风。
(上海市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 孙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