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国际环境、结构转型等种种因素,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同时企业对应届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同学为了积累知识,提高就业能力,选择了升学的方式。在历年应届生调研中,换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然而在换专业后,仍有不少人表示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后悔没选“对”专业。所以今天我们来聊一下选专业这个话题。
一、 什么是“对”的专业?
其实就专业而言,只有是否适合,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即使麦肯锡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里面的“红牌”专业,就业率低也是相对的,并非全部就业困难。尤其在大学毕业十年(甚至更久),中学校友聚会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些当初大学甚至高中都没考上的同学,成就不低。所以专业对于成就而言,其实并非决定因素。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初期财务专业曾经大热,但现在早已退出了“绿牌”专业的行列。而曾经被嫌弃的部分工科专业却正悄然“吃香”。可见所谓“对” “错”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非要加以评判,可能从个人角度出发会比较合适。
(一)自己不讨厌的专业。很多人觉得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对”。但职业真的未必需要兴趣,而且兴趣也是可培养的。所以只要不讨厌的专业,就可以考虑。这样,选择的余地就会大很多。
(二)与自身特质尽量吻合的专业。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所以特质没有好坏之分。比如性格内向,如果选择营销等主要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可能有些挑战,但选择财务等主要与物打交道的专业可能更如鱼得水。
(三)满足自己就业需求的专业。一些学校的个别专业是与某些企业有对口关系的。当然名校这样的专业肯定较多。但也未必都是一流大学,比如电力学院,工程技术大学等等。这些企业有的是大型垄断行业国企,比如电力、煤气、钢铁、烟草等,工作相对稳定;也有的是世界或国内名企,含金量较高。
二、 如何选“对”的专业。
(一)了解专业课程。要选择“对”的专业,首先要了解专业课程。一次有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诉苦,她选专业时听说未来计算机行业很好,就填报了相关志愿。但接触专业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枯燥的编程知识,她还是比较喜欢文科……在填报志愿前,最好先去看一下该专业有哪些课程,然后去图书馆查阅一下相关资料,确定是自己不讨厌的内容。
(二)了解就业去向,对口单位。很多学校在填报志愿前都会有公开咨询机会,直接在咨询时问老师即可。有人脉的不妨找一本该专业的校友录,里面各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甚至对口单位写得清清楚楚。如果里面有数家你感兴趣的单位,就不妨试试。
(三)了解职业发展情况。在了解专业课程,就业去向后,对未来职业也就有了一定了解。寻找专业或有经验人士(一般为职业指导师、企业HR、企业高管等)咨询职业生涯发展可能,自己网上亦可查询。然后与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目标、追求比较,物质和精神上是否都能满足。这样不仅专业目标选择清晰,还提前做好了职业规划,一举两得。
(四)尽量选择与已掌握知识结构有关联的专业。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尽量将其纳入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方便未来就业。可以继续深造,也可以学习其它学科做一名复合型人才。至于具体如何选择,最好咨询一下行业内资深人士或较有社会经验者。专业结合后职业选择面越广越好。
三、 选择时易入的思维误区。
(一)选择“热门”专业。选择“热门”专业不失为一种策略,但也需要注意不可盲从。一是因为很多“热门”专业往往门槛较高,竞争激烈;二是因为专业“热门”后容易吸引院校、培训机构大量开设相关课程,造成就业竞争激烈。这也是不少专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重要原因。在我们历年应届生就业情况统计时也发现,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往往不是最高的。反而是一些小众专业,就业率经常达到100%。所以在选择热门专业时,不但要考虑是否符合自身特质,还要考虑到院校资质,市场供求变化趋势等诸多因素。尤其一些所谓“热门”其实是媒体炒热的,“热门”未必等于“热销”。
(二)文职就是坐办公室的。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文职就是坐办公室的。当然文职工作内容包含很多,确实有档案管理,打字员等内容简单的文职工作,但多数现代文员的职责、要求与此大相庭径。文职作为领导的助手,不是简单打打字,复印文件而已,工作内容包含大量沟通。沟通对象包括领导、同事、其它部门员工和客户。具体工作繁琐又不能出错,还经常需要处理紧急情况,所以不仅需要较强的条理性,沟通能力和应急能力要求也较高。
(三)把专业当成保险箱。其实专业再好,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能顺利就业。因为好工作岗位就那么多,肯定要通过面试进行筛选。所以好专业不代表保险箱,能否找到好工作,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
(四)好工作必须要专业对口。其实根本没有这种说法。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能会考察你的专业能力。但大多数工作其实专业知识还在其次,尤其是那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麦肯锡每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也显示:对多数人而言,毕业后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沟通能力。小吴是个跨专业“达人”,高中毕业后选择交大通信工程本硕连读,博士选择了医学分析专业。毕业后连续获得“四大”会计事务所,世界500强咨询公司和著名银行总部OFFER。分享经验时他说,其实公司招聘越是高端人才,就越注重综合能力而非专业知识。因为他们认为达到一定高度后,知识学习速度是很快的,但优秀的习惯、能力、价值观等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有的甚至已经定型难以改变。所以很多名企的高端岗位不限专业,更重能力。
(五)内向的人面试吃亏,找工作难。面试的实质是沟通。而沟通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说明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我们在什么时候感觉口若悬河还意犹未尽?往往是聊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擅长领域的时候。性格内向者要过面试关,首先要就面试常见问题进行模拟面试训练,提前将面试问题想清楚,并演练熟就不容易怯场;其次在面试时将话题带入自己擅长的领域,可降低面试难度。所以大多数专业与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无关。如果专业能力没有问题,面试失败往往不是内向的原因,而是平时沟通能力锻炼少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 孙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