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义铁,出生于1980年,1997年毕业于湖北江汉油田技工学校,现在是中石化集团公司江汉油田的一名基层采油工。
我成长于美丽的江汉油田,从小听着父辈们讲述“铁人”的故事长大,石油人的豪迈情怀曾深深感染着我。17岁那年,我从技校毕业,如愿以偿被分配到江汉油田当了一名采油工。
在技校,我学的是钳工,刚当采油工时是一个“门外汉”。记得有一次,我巡井时发现一口油井停抽,马上就跑上去把它启动起来。回到队上,我高兴地向班长汇报,不料班长却把我狠狠训了一顿:“这是间歇性生产油井,你随便开井,要是流程堵了,设备损坏了,你负得起责任吗?”当时我还颇不服气,直到跟班长来到油井现场,看到井口跑渗出不少原油时,才后悔不迭。那次教训对我触动很大。
打那以后,我白天跟着师傅认井位、辨流程、学操作,晚上窝在宿舍读书、查资料、做笔记,不懂就问、不会就练。凭着一股钻研劲儿,我不仅先后取得了6个岗位的操作资格证,还自学了函授课程。2006年,我顺利在厂技术比武中获得“采油状元”称号。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7年,为鼓励员工岗位成才,中石化集团公司举办了全系统技术大比武,为此各大油田都派出精兵强将。当时27岁的我也有幸参加了备战集训。
要想在中石化百万员工中拔得头筹,这并非易事。因此,在培训中,我加倍努力。每天最早起床背书、最晚关灯睡觉。作为一名技校生,机械制图一直是我的短板。为了把图画好,我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到教室,仔仔细细地把一根根线条、一个个箭头、一组组数据画好。两个月的集训,我画成的草稿近千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从中石化集团公司300多名强手精英中,以94.33的高分获得集输工比赛第一名,成为当时江汉油田唯一一名“80后”金牌状元。
载誉而归,掌声接踵而至。我先后被评为江汉油田“劳动模范”“首席技师”。为实现更大的价值,我围绕提升产量和效益目标,积极想点子,陆续取得一些小成果。
油井阀门铜套损坏是采油队非常头疼的一件事。阀门是管道、流程的基本部件,由若干零件组成。其中的铜套是一个旋转易损件,一旦发生损坏,阀门就无法使用,需要更换。而更换阀门不仅需要停井3个小时,影响到产量,而且至少4个人才能拆卸维修。
针对这一难题,我一边跑现场做设计,一边自费联系厂家,加工零件,反复试验、跟踪和改进。
为了这个“点子”,我也多次碰过“钉子”。有些方案做下来常常有瑕疵,有些零件装上去往往有误差,有时候忙前忙后还经常被个别同事误解为“没事找事”。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成功发明便装型新型阀门铜套。这项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发明,不仅把维修时间由过去4人3小时,压缩到现在的1人10分钟,还避免了因长时间停井造成的油量损失。
这一成果迅速在我所在的采油厂12个计量站推广应用,年减少产量损失500多吨,创经济价值200多万元。这项发明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近年来,我和工友先后完成1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00多条,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2000多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帮助青年人尽快成才,从2009年开始,我先后与35名青工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书,并编写15份近10万字培训教材。油田还以我的名字建立技师工作室。近年来,我带出的徒弟有20多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所在采油一队连续3年包揽了厂技术比武所有团体冠军。
从油田首席技师到湖北省首席技师、中石化技能大师,再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青工”、“全国劳动模范”,更让我坚定了扎根平凡岗位的信念。我将继续努力奋斗,发扬工匠精神,追逐更美的梦想……(张义铁)